弥漫型胃癌
进展快、预后差的难治类型
胃癌若早期发现预后较好,但弥漫型胃癌(4 型胃癌)因进展迅速、诊断困难,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,预后较差。在 2025 年 3 月召开的第 97 届日本胃癌学会研讨会上,专家指出:“尽管针对弥漫型胃癌的治疗研究已开展数十年,但突破性疗法仍匮乏,临床难题亟待解决。” 会上,8 位学者分享了各医院的治疗经验、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,以及基于 NK 样细胞的新型免疫疗法探索。
一、腹腔镜探查:弥漫型胃癌分期的关键工具
癌症研有明病院胃外科入野诚之团队分析了 2011-2024 年收治的 277 例弥漫型胃癌患者数据:
腹腔镜探查价值: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探查,其中 44%(122 例)腹腔脱落细胞检查阴性(CY0),但仅 35%(96 例)无腹膜转移(P0),其余 65% 存在非治愈因素(如腹膜微转移)。入野医生强调:“超六成患者存在潜在转移风险,腹腔镜探查对弥漫型胃癌分期不可或缺。”
展开剩余70%生物标志物预测可能:CA19-9 水平与腹膜转移显著相关:
CA19-9>100(log2.0)时,83% 患者存在腹膜转移或细胞阳性;
CA19-9>1000(log3.0)时,92% 患者存在转移。
因此,若通过生物标志物能精准预测转移,或可避免部分患者的腹腔镜探查。
二、手术方式争议:微创技术与淋巴结清扫的权衡
微创手术普及:2011 年后 219 例手术患者中,80% 采用开腹手术,20% 为微创手术(腹腔镜 25 例、机器人手术 18 例)。2022 年起该院常规对弥漫型胃癌尝试微创手术,短期及中期数据未显示劣势,未来将继续积累长期数据。
10 组淋巴结清扫的争议:回顾性研究显示,58 例因 10 组淋巴结清扫接受脾切除的患者中,仅 13 例(22%)存在 10 组淋巴结转移。尽管清扫效果(8.9%)低于 2 组(12.5%)、3 组(23.2%)淋巴结,但入野医生指出:“不能直接否定 10 组清扫的意义,但弥漫型胃癌常伴随多组淋巴结转移,单纯讨论 10 组是否清扫的合理性仍需进一步研究。”
三、术前化疗(NAC):反应性是改善预后的关键
疗效数据:50 例接受术前化疗的患者中,HER2 阳性率仅 8%,组织学有效率(grade2 及以上)为 34%,但 R0 切除率达 82%。分析显示:
化疗后达到 grade2/3 反应的患者中,94% 可实现 R0 切除(肿瘤完全切除);
CA19-9 水平、淋巴结转移数量、R0 切除状态及术后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。
转化手术(conversion 手术):23 例通过化疗缩小肿瘤后接受手术的患者中,R0 切除率 70%,生存预后与直接手术患者相似,提示 “若能实现肿瘤完全切除,转化治疗可带来同等获益”。
四、免疫治疗(ICI):当前效果有限,需探索精准策略
目前数据显示,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弥漫型胃癌中疗效不显著,未明显提高转化成功率。入野医生指出:“HER2 阳性率低,难以用统一化疗方案覆盖所有患者,未来需探索术前化疗反应预测标志物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。”
五、未来方向:从经验治疗到精准医学
弥漫型胃癌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,专家共识包括:
腹腔镜探查结合生物标志物(如 CA19-9)优化分期,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; 微创手术安全性需长期验证,但可作为常规术式尝试; 术前化疗反应性评估是关键,寻找能预测疗效的分子标志物(如 CA19-9 正常化与治疗效果的关联); 针对 HER2 阴性、免疫治疗不敏感的特点,开发新型靶向或免疫联合疗法。这场研讨会揭示了弥漫型胃癌治疗的困境,也为突破现有瓶颈指明了研究方向 —— 从 “经验医学” 向 “精准预测” 转型,有望为晚期患者带来生存希望。
发布于:北京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