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4月,美军驻欧洲总指挥、北约武装部队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决定回国竞选总统。在冷战刚刚开始、局势紧张的背景下,他不得不从朝鲜战场上调走一位同样出色的指挥官——陆军上将李奇微,来接替他的职务。4月28日,李奇微卸下了自己在远东的所有职务,包括美军远东总司令、驻日盟军最高统帅以及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等角色,正式启程前往欧洲。
李奇微:最难对付的“联合国军”司令
在朝鲜战争的美军司令中,李奇微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指挥官。面对五次战役的惨败、局势的急剧恶化,他临危受命,担任了前线总指挥兼第8集团军司令。上任后,他毫不犹豫地对指挥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,替换了作战不力的将领,包括第9军军长、骑兵师及第2、第7、第24、第25师的师长等重要职务。这一系列改革迅速鼓舞了士气,让美军从困境中重新找回了斗志。
展开剩余72%李奇微不仅通过整顿指挥体系稳定了军心,他还总结出志愿军的作战规律:由于补给困难,志愿军每次进攻持续的时间非常有限,最多只能支持一周。他还发现,志愿军的战力有极限,只要美军采取适当的防守战术,一支装备有坦克和重炮的部队在遭到围攻时,能够坚守至少三天。因此,他制定了“磁性战术”——依靠美军机动性和补给优势,初期采取缓慢撤退的策略,消耗志愿军的补给。等到敌军补给耗尽后,迅速反击,给敌人致命一击。
范佛里特:不拘一格的激进派将领
“磁性战术”不仅仅是为了防守反击,它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防御方略。如果志愿军派精锐部队进行包围,李奇微会命令美军采用“铁乌龟阵”进行防守,形成严密的防线,同时指挥援军及时支援。这种战术的成功,不仅挽回了美军在五次战役中的败局,还帮助美军收复了首都汉城,并一路北上,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。
尽管李奇微的指挥取得了显著成绩,他的方式并不完全受到美军内部的欢迎。特别是他的部下范佛里特——第8集团军司令及驻朝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,对李奇微非常不满。作为美军中的激进派,范佛里特强烈反对停战谈判,主张继续北进。他在多次战斗中,往往不计代价地强攻,使用的弹药远远超出规定限额,甚至多达5倍以上。李奇微对此感到非常反感,他认为这种激烈的打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,因此屡屡否定范佛里特的进攻计划。
李奇微与南朝鲜军的矛盾
李奇微与南朝鲜的矛盾则主要源于南朝鲜军的无能。李奇微刚到朝鲜时,亲眼目睹了南朝鲜军的惨败。尽管他亲自上阵,指挥拦截,但仍无法挽回败局。为了避免浪费更多装备和资源,李奇微果断决定削减南朝鲜的兵力。他不仅将原本的3个军减少至1个,还将剩余的兵力交由美军直接指挥,并由美国宪兵进行监督管理。这一做法大大削弱了李承晚总统的军事权力。
由于李奇微的改革措施和强硬态度,南朝鲜方面对其调离表示欢迎,而李奇微的部下范佛里特也同样不满他的指挥方式。最终,南朝鲜和范佛里特一同支持新任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的上任,认为他能带来新的战略方向。
克拉克上将:新的希望?
克拉克上将的到来为美军带来了新的指挥风格,也让南朝鲜方面松了口气。李奇微的离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克拉克则带着不同的战术理念,迎接着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。李奇微虽然离开了朝鲜战场,但他在战术上的创新和坚韧不拔的态度,仍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